在上海西区中山西路宜山路口,有一片错落有致的楼群,令中外人士瞩目,其中镌刻着“立信”两个大字的高楼更是巍峨壮观,这就是国内唯一的一家以会计命名的高校——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这所由我国杰出的会计专家和教育家潘序伦先生创办的会计学府,在走过的近七十年的历程以后,愈益焕发出青春和活力。
最近记者慕名来到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该校校长李海波先生接受了采访。这位思路敏捷、勇于开拓的会计专家,在办学治校方面严谨求实,颇有建树,开创了会计教育事业的崭新局面。
“立信的校名,是当年潘序伦先生借用孔夫子《论语》的一句话,‘民无信不立’,意思就是会计工作要建立信用,诚实可信。”提起潘老,李海波校长极为崇敬,他说,立信24字校训就是潘老亲自制定,即: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理,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这凝练精邃的语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立信学子。“立信”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得到壮大,确实与立信精神不可分割。
李校长告诉记者,在党和政府关心下,学校于1980年恢复。复校14年来,已为社会输送各级各类财会人才5万人。李校长更为自豪的是,立信高专是一家综合性的颇见办学特色的会计学府。目前,该校除了开设普通大专学历教育之外,还开办了夜大学、普通中专、职工中专,并拥有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和立信出版社,还承担市府90年代紧缺人才培训工程等高级财会人才培训和中外合作培训。不久前,浦东新区分部正式挂牌。至此,该校分布在全市的各类办学基地已达70个。各类学历、非学历的在读生达1.8万人,其中大专学历生有3600人。
李海波校长告诉记者:“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会计制度的国际接轨,我校积极推进管理改革和教育与教学的总体改革。我们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造就理论基础扎实、懂政策、会管理、技能技巧熟练、动手能力强劲的应用型财会人才”。当记者问及学校如何实施总体思路时,李校长说,他们全面修订了学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重新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结构,果断停开统计、物价等长线专业,增设了社会急需的新兴专业如涉外会计、房地产会计、会计电算化、外贸、国际金融和“会计——外贸”“会计——金融”双专科专业(本科待遇)等,各专业都具备以会计为基础的复合性质,形成会计专业的系列化。学校还增加资金投入,通过硬件改造,更新完善了计算机房和会计、审计、外贸、证券、国际金融等6个模拟实验室,并引进电化、仿真、案例、启发式等手段,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国际较好地接轨。在专业教学上,他们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需要出发,多方面地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竞争、涉外意识,树立以“信”为中心的职业道德体系,并注重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珠算、外语、写作、书法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因此,学生适应能力大为增强。学校还积极探索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自复校以来,即实行“收费走读、不包分配、择优推荐、供需见面”的政策,开全国高教改革之先河。学校对用人单位明确宣布:被用人单位选中的学生,单位对其有一个月的考察期,如不满意,可以退回。学生报到参加工作后,有一年的试用制,如不合格,仍允许退给学校“回炉”重读。这一毕业分配的“试用制”制度,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也鞭策学生们的奋发向上、孜孜求学。几年来,社会普遍反映,“立信”毕业生的会计基础比较扎实,实务能力比较强,工作态度信笃勤勉。此举受到国家教育部的赞许。应当说,以上情况反映出“立信”的办学方针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立信”对会计人才的衡量标准是德才兼备,两者决不偏废。李校长和他的“立信”同仁,在培育会计人才的目标方面非常明确,会计人才应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个人的道德品质,要有一定的经济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能掌握会计专业技术,有较扎实的会计理论功底和实务操作能力,还要善于学习国际会计业务知识,懂外语,并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立信”学校正是按上述目标来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有一位“立信”的先进教师曾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中国历史上德高望重的会计界老前辈总是十分注重会计人才的素质培养,他们最讨厌“三种人”:一是不知节俭,甘心堕落,不识艰难,人们称之为“少爷”;二是官气十足,应抓紧办妥之事,任意拖延搁置,人们称之为“大老爷”;三是工作上被动应付,没有活力,死气沉沉,人们称之为“老太爷”。这“三种人”决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我们要培养的是跨世纪、高效率、高水平的会计人才,应以上述“三种人”为戒,造就一大批出色的高级会计人才。